首先大自然风景有大有小,选择自己适合的景来购买相应的相机镜头,我比较喜欢大风光,选择佳能5D加小白镜头最实惠,同时也找到了三脚架放置的距离机位。这是硬件,软件后期修图也是有门槛的急不得,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创意是要有突破创新之处,这一点就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平常要注意多读书多思考问题,特别要能解决难题。如:055A打马坎(俯瞰红土地远中近三种七层景)
026C鸟巢,三联画,断续间逸兴遄飞
017C胴体草原,三联画,圆融的弧线
这些都是两亿像素大风光,可定制馆藏级艺术微喷装饰画。某宝双十一活动,平行优惠叠加,手淘“风光无框画”搜索月牙泉三联画主图进店抢劵,先到先得,错过等一年。尹甲摄影师还创作了长篇女性题材***《蓝莲花》在本站和小红书连载,欢迎关注转发[来看我]
大自然为人类创造了无数千姿百态的美景,这些美景,亿万年来,正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并把她留下。摄影师就是要通过镜头,把人类美好的愿望、追求、向往寄托在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美景中。
大自然风景摄影如何拍出创意?
把风景作品拍出创意,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把风景作品拍的好看漂亮一些就足够有创意了。那应该怎么拍呢?还是先4句口诀,分享给大家,后面详述方法:
1、不要贪多拍局部。
大自然风景摄影如何拍出创意!
首先这个问题的信息量很大哦!我只不过是刚入圈小白而以,只说一说我的浅浅意识的看法。
我们生活在高楼耸立和喧嚣繁华的城市,向往大草的广袤无垠。可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和大草原,眼睛里“大”,我们渺小成脚下的草儿和空气。怎么拍大场景呢!直拍蓝天白云和草地,有点空旷和太简单点了。当我们看到有牛群、羊群不远处的蒙古包,和拖拉机汽车又不知该如何取景。简单和繁杂交错,不知该如何取舍。唉!拍出的只是图片不沾摄影的边,为什么呢?在不断拍不停的看,我发现了光与影的魅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立体图像。在加上光的明与暗,色调的冷与暖相对比,和小光圈大景深拉开空间感在加上时间段的把控,就能拍出好的风景照片。主要是时间段和好天气!才能有好的创意!创意呢?看自已想拍什么,要表达什么,让主题突出一看便知。看图知意,好的作品构图色彩特别简单,却能直达人的灵魂深处,让人过目不忘。所以摄影不是单纯的拍照,而是有创意,是内心深处的释然和表达,来完成一副有血有肉和有灵魂的作品!
那么对于我们拍大自然你想表达什么创意哪?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季节的更替,还是要启迪什么。或是意竞中的凄凉,委婉与热情奔放呢?还是那作品说话吧!在这里直表达,自已对摄影这份喜欢和爱好,浅浅感悟与认知。分享一下!
索尼A7M2拍摄风景的创意风格如何设定,分两种情况:
一、如果题主有后期处理的***,拍摄的是.ARW格式文件(索尼RAW格式),那就不用设定。因为创意风格的设定对.ARW文件无影响。
二、如果拍摄的是.JPG格式文件,那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风景场合作出针对性很强的设定,主要是调整风景模式下的对比度、饱和度和锐度三项[_a***_]。
1、对比度、饱和度和锐度
对比度我们也称为反差,两种称呼一种意思,指画面里明和暗的对比差异程度。
下图为同一天同一公园所拍,多云天气,所以自然界里的明暗反差低。但是当在廊亭里以柱子作为前景向往外拍时,画面里明暗对比的差异程度就变大了。
饱和度是指画面里色彩的纯度。饱和度越高,色彩越鲜明;饱和度越低,色彩越黯淡。
锐度,许多人容易和清晰度混淆,搞不清楚。清晰度是一种心理感受,我们看画面视觉清楚就是清晰度。它只与前期拍摄过程有关系,拍清晰了就是清晰了,没有拍清晰就是模糊。
锐度是描述被摄物体边缘轮廓部分锐利程度的概念。增加画面的锐度本质上是增加被摄物体极细微的轮廓部分(像素)的反差,从而影响我们的视觉,让画面清晰感更为强烈。
这个问题涉及到怎样利用光线的问题,一年四季按一般的正常情况:夏季早上4:30点至9点、下午5点至8点左右。春秋季早上7点至10点、下午4点至6点左右。冬季早上8点至10点、下午3至4点左右。这一些时间段光线比较理想,能拍出清新风格的风光照片。
#文化拾荒者在行动#影像著作权人原创作品#拍摄风光秀丽江山如画,要选择早晚日出和日落黄昏时分拍摄,同时选择16的光圈,使用较低感光度,配合合适的快门速度,选择醉美的构图,就能够完成自己美好追求#梁剑图说中国#
【时间段】有目标的拍摄点,一般赶早晚时间段去,早晚光影效果好,光比小。适合拍摄。
【构图】到了拍摄场地,四周环顾下,开始考虑如何去构图,是拍逆光,侧逆光,顺光。(用长焦或广角及定焦)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拍摄点。构图自然要选有兴趣点或人物、树木、河流、沟壑前景等全方位自行考虑。
本人看法仅供参考(下图为当地网红打卡金鸡菊场地)[祈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1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