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常常有人说,机器或者镜头的色彩还原度怎么样,其实就是说拍摄的作品颜色与实际的拍摄对象色彩差别程度。色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减小的,有时候拍出来照片色彩较大,有时候拍摄出的照片色彩较小。
在拍摄的时候,导致照片上的色彩与实际看到的物体色彩存在差异的现象,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找到出现色彩差异的原因,尽量减小差异,还原拍摄对象的本身色彩。
导致照片中的色彩与实际拍摄对象色的彩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光线的原因。
众所周知,能够看到大自然的物体,以及各种各样的颜色,就是靠物体对光照的反射实现的,因此,拍摄的时候光线的条件非常关键。
如果我们用自然光拍摄,不同的拍摄时间,光线的强弱不一样,物体所反射出来的眼色也有所区别。比如早晚太阳的光线偏暖色,那么拍摄出来的物体就会偏暖,与实际的物体肯定有色差。
同时,允不允许有色彩差异还得看我们拍摄的主题内容,比如拍摄自然风景,肯定是随着太阳光的变化,存在着色彩差异,但这种差异会让作品更美。
呈现这种色彩差异,常用的方法就是调整白平衡,或者运用后期处里,对照片进行色彩调整,尽量达到自己需要的色彩效果就可以了。
如果是拍摄产品,对产品的色彩还原度要求更高,要更接近物体本身的色彩,这种情况最好运用棚拍,运用人造光源进行拍摄,对灯光的颜色进行选择,以及相机白平衡的设置和光线强弱的控制等方式,解决色彩差异问题。
导致照片色彩与物体本身色彩差异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原因,还有显示设备也会导致色彩差异,比如在相机上看到的色彩与电脑、手机上看到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如果印刷,因材质的不同,也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色彩。
总之,摄影中,照片与物体本身的色彩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达到拍摄的目的和需要,运用好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以及相机设备和显示设备,尽量接近物体本身的色彩。
其实我在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也遇到过相同问题。在我看来拍不出物体本来的色彩很可能有以下原因
1,设备问题
手机拍摄出来的画面色差较大,如果是相机,和相机的价格定位包括品牌也会有一定关系,肯定是越高端的相机,色彩还原度越高。
2,白平衡问题
白平衡是用来矫正色温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被摄物体在不同色温环境下呈现其本来的色彩。如果使用自动白平衡,肯定会对色彩有影响,或者手动设置在了一个不准确的数值而又没动过,所以影响了被摄物的色彩。
3,相机本身的色彩问题
可能你所使用的相机本身色彩就有偏差,这可能是个别现象,出现的几率比较小,但不排除这种可能。
4,相机显示屏有色差
这种情况也会出现,我曾经从过的一台佳能6D就是屏幕偏***,在相机上看是偏黄,放在电脑上看就又正常了。
5,相机色彩设置问题
有时候拍摄的图片,无法拍出对象的原本色彩,这是摄影人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一般称之为色彩还原“度”的问题,好的叫做还原度高,不好的就叫做还原度低;这里有客观的原因,有主观技术的原因,但是比较而言,还是主观和技术的原因为主。
哪些因素会影响拍摄还原度呢?
第一、相机本身成像效果的原因。相机本身的成像质量决定色彩还原度的优劣,一般而言,档次高的会优于档次低的,同等档次的后来的机型优于前面的机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通常人们都会说,我买了台“高档”的相机,我买了台“新”的相机,我买了台“贵”的相机,等等,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新桃总比旧符艳,新机会比旧机强,除非你是真的眼睛蒙上了灰,或者遇上了大骗子,当然,这个是小概率***。
通常对于色彩还原度高,一般是这么形容:色彩明亮、色彩逼真、色彩艳丽,甚至有人说成是,比真的还好看,比真的还漂亮,等等。
第二、白平衡设置不当的原因。白平衡的作用,其实就是针对色彩中黑、白、灰三种基本颜色,在相机色别和显现时,能够与人眼识别到的黑白灰基本一样,感觉到一样的就是准确的,感觉到明显异样的就是不准确的,但是一般口头叙述的时候,往往时候黑与白两个极端,所以就说成“白”平衡,***如你愿意说成黑平衡或者灰平衡,说法本身并没有毛病。
相机识别时,它会根据“见”到对象的颜色,感知到颜色的色温,做出判断,然后在成像的过程中,真实再现相机看到和判断的色彩;当我们对白平衡的设置做出人为调整时,就会影响相机识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相机本身识别颜色的能力有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成像色彩的偏差,或者不符合人们主观的要求。
实际操作时比较靠谱的做法是,如果你充分相信相机的判断,正常情况下,运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拍摄,都能得到很好的色彩还原。
有的时候,为了专门特别的创意效果,有意将画面拍成偏蓝或偏红或其他的效果,你也可以有意将色温调整为特定的数值,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第三、拍摄模式选择的原因。最为常见的拍摄模式比如人像模式、风光模式、花卉模式等等,相机会针对不同的模式选择,对白平衡以及其他数据进行的先行设定与处理,在包括色彩还原度在内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自动调整从而人们的预期效果。不同的模式对于色彩还原效果是是明显不同的,比如,风光模式会偏艳丽一些,人像模式会偏柔和细腻一些,等等。
第四、曝光不准确的原因。这个不用细说。
其实拍风景照片和人物、花卉、工业产品等的拍摄还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风景照片都要大景深,也就是照片内前后景色都要求是清晰的,我们都知道,[_a***_]越小景深越大,那是不是就要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呢?也不是,因为按照目前的技术,镜头的最小光圈往往会有衍射,导致色彩、反差、清晰度都会变得很差,就是所谓的牛头,其最小光圈也往往被认为不可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既要成像最佳的光圈又要景深相对最大的光圈,我在以前曾经阐述过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镜头的最佳光圈,那就是一般情况下最大光圈缩小两档,最小光圈开大两档之间的光圈基本上就是这个镜头上的最佳光圈,这个最佳光圈范围中的最小光圈就适合拍摄风光照片。我一般情况下拍摄风景,都是使用f8到f11。如果光线不够,就用三脚架。
另外,我们知道,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如果使用广角、超广角镜头你可以用相对较大的光圈也可以获得大景深。如果使用长焦镜头,就要使用较小的光圈才能获得相对较大的景深。
拍风景,参数怎么设置,跟镜头是定焦还是变焦,一点都关系都没有呀。
如果非要发生点儿关系,那就是没有办法通过焦距来调景深了!哈哈。
还有就是,用定焦拍风景,无法像变焦那样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角,定焦只能靠腿!
其它就跟变焦镜头一样来确定参数了。
感光度 拍风景,追求最佳画质,感光度就要调到原生最低,如果光线暗,强烈建议用三架,因为高感光度下的噪点,严重影响风光观感。
三角架才是真正的风光利器,有了它,感光度就了调整到原生最低的保证。
光圈 拍风光的时候,一般都是大景深大视角(当然,定焦镜头的视角是没法改变了),光圈当然就得调的小一些,但由于拍风光一般都是广焦镜头(你别说你的定焦是长焦哟),所以光圈也不用很小,f8~f14之间,景深就足够了,光圈再小,就影响到画质。
其实,拍风景用f8的光圈就差不多够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快门 除非故意拍慢门,拍风光时的快门速度,至少不要低于安全快门,好在定焦镜头一般都不会太重(不要说是长焦哟),在光线稍好的情况下,手持也可以,但最好还是用三角架,相机稳定了,才是照片清晰的保证。
我们常用的镜头分为定焦镜头与变焦镜头。
拍风景类照片的设置,本质上与定焦镜头还是变焦镜头没有多大关系,差别就在于,定焦镜头拍摄时,一旦确定了拍摄点,所得到的画面就已经确定,不可以扩大或缩小画面的范围;而变焦镜头拍摄时,虽然确定了拍摄点,但是画面的结构与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就是以画面几何中心点往外,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换个说法就是,可以让画面容纳更多的元素或减少一些元素;随着焦距数值的调大,就相当于拍摄点的前移,随着焦距数值的减小,就相当于拍摄点的后移。这一特点,就是变焦镜头的最大优势,伸缩自如,如同拍摄人的前后移步一样。
那么,风景(也称风光)片的拍摄如何设置参数呢?
第一、拍摄模式的选择。
一般相机的拍摄包括全自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速度优先模式、全手动模式。更多人的使用都是在光圈优先和速度优先之间切换和选择。一般风景片拍摄时,光线条件都是比较充足,所以更多的人又以光圈优先模式作为首选。
光圈优先模式下的设置,优先考虑的是光圈的大小,为达到风景片具有一定的景深,一般都会设置在5.6及以上(指数值),从而获取较大的景深;在这个前提下,感光度可以“安排”在100—200左右,最好不要超过400,当我们设定了光圈和感光度之后,速度值是交给相机来自动跟随实现的,我们还需通过取景器内的数据监控,保证速度在1/80秒左右或更快,确保速度“安全”;如果出现了跟随的速度慢于1/80秒收到“安全”威胁的情况,我们就要反过来,在光圈或感光度、光圈和感光度上做出适当的“让步”,调整后保证速度“安全”。
拍远景的话,不要用大光圈了,换小光圈,快门速度初学者的话,快门时间要小于焦距两倍的倒数,比如50mm的,快门最大 1/100 晴天可以加大曝光补偿 遵循一个白加黑减原则。
1、调焦出厂的定焦镜头刚刚装到相机上,对焦往往不会百分之百准确,多少存在往前或往后的轻微跑焦。网上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定焦镜头还不如狗头锐利,多数都是因为跑焦。现在的中端以上单反都有AF微调功能,很方便用户自己调整镜头对焦准确度。低端单反要进工程模式调整,稍微麻烦一点。调焦要配合专用的对焦检测仪,最好用有品牌的比如蜘蛛,网上随便打印一张或者自己DIY的最好还是不要了,以免越调越不准。自己不会弄或者没有条件的可以在购买镜头的店铺叫专业人士帮忙,一般都会有这种服务。调焦这一步最好在首次使用前就做好,以免拍了很多照片之后才发现跑焦问题,造成损失。
2、如果对画面锐利度要求很高,那必须固定拍摄,也就是上三脚架,或者把相机架在稳定的地方,尽量避免手持。拍之前要预升反光板,搭配快门线或者倒数模式拍,最大程度避免抖动对成像的影响。
3、光圈不决定清晰度,决定的是景深。哪怕是最大光圈,焦外虚成一片,焦内也应该是清晰锐利的(刀锐奶化)。但是最大光圈缩小两档,边缘通常会有更锐利的表现(通常是指大光圈镜头而言)。另外拍风景的话最好用F9-F11,以获得更大的景深。
4、保证快门速度足够,如果在暗光下用较慢快门拍摄高速运动物体,那当然就不可能清晰了。
5、检查是不是镜头有污渍,或者用了质量较差的滤镜。
6、若上述问题全部排除,照片还是不清晰,那一般是机身或者镜头存在质量问题了,比如传感器脏污、镜头内部发霉等,建议立即送修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提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测光问题,一个是对焦的问题,而测光和对焦是拍好风光的两个关键要素。
首先,介绍一下拍风景***用什么测光模式?在拍照风景时,如果是大面积的风景,大部分都***用评价测光或矩阵测光,但逆光拍摄时需用点测光才能拍出剪影。
其次,介绍一下拍风景***用什么对焦模式?一般拍摄风景时基本都是静态的,我大都***用大景深小光圈,自动对焦模式,也可以***用单点单次对焦,对焦点选择中间稍后一点,这样做到前景远景都清晰。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你!
现时的相机自动曝光、测光已很准确。不同牌子的相机有不同的测光模式,但是基本离不开这几种测光模式:点测光、多重测光、中心测光等。
点:相机读取场景中的某一点光度,点测光特别适合拍摄深色背景而前方较亮的对象。
拍风景时,为了突出单独的主体元素如:树木、房子、瀑布、晚霞等,或背景与被摄体的明暗反差较大的背光条件下,建议使用点测光。
中心:对画面中间部分进行测光,忽略边缘部分的光线,中心对焦的测光模式大部分曝光是非常准确的,除非是大片黑或大片白的极端场景。
当需要表现的主体在取景范围中间部分,而环境明暗与主体有较大的差别时,选择中央平均测光,仅对中央大部分区域测光,能使主体的曝光较为准确。
多重:对取景框所有场景的光线进行评估,自动选择一个最佳的平均曝光度。
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拍摄光源比较正、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时效果最好。
对焦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动对焦,一种是手动对焦。自动对焦为AF,手动对焦为MF。
自动对焦为AF,同时还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AF-S、AF-C、AF-A三种模式。AF-S这种单次对焦模式适合拍摄静止的物体和风景。
风光摄影,用单次自动对焦就好了。说一个题外的话:就是对焦位置。风光一般是要求大景深,前后都清晰,所以风光摄影除了小光圈外,在对焦的时候,对着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对焦,会得到更大的景深,原理来自后景深是前景深的两倍!
测光:照片能否成功,曝光是否准确,测光是非常重要的!测光一般有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如果是顺光、侧顺光的情况下,平均测光就基本比较准确。如果是逆光、光比大,但主体在画面中央,用中央重点测光基本就没问题了。如果是逆光或测逆光,主体、背景光比大,就需要用点测光对着主体进行测光。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测光还是对焦,不管是风光还是纪实,没有固定的模式,摄影就是一个熟悉加经验的过程。熟悉了,有经验了,就有了自己的“模式”,更加适合自己创作的模式
这要看具体情况。照风光一般用小光圈、大景深,对焦用自动对焦。但如果要照特写,颜***分不大明显,就要用手动对焦。
测光有点测光、局部测光、面测光,一般用面测光,每个部分都能照顾到,如果照剪影或其他特效,就要用点测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相机的测光模式提供给拍摄者的只是一个参考值,完全依赖任何一个测光模式拍摄,都是傻瓜相机的用法。用什么测光模式拍摄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前提是自己先要知道所拍的画面要体现什么。拿测光模式之一的多区评价测光来说,其工作原理就是相机的测光系统会把进入你镜头的整个画面,平均分割成若干个区域,对每个区域进行测光,把所有区域的曝光值综合一起,再平均算出一个曝光值。这种测光模式下得到的只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平均值,但你画面中哪块是需要重点体现的带活整个画面的亮点,相机是不懂的。
再说相机的局部重点测光或者点测光,也是差不多道理,不过是在评价测光的基础上对于画面中的某个部分侧重加大曝光的权重比。但侧重哪个点也是拍摄者来决定。
拍摄风光作品,你首先要懂得你所拍画面里的亮点何在。因为风光摄影拍的是风景和光线的组合,通过自然光线的光影效果带活一个画面。如果你只是拍摄风景记录到此一游,那就用平均测光模式,顺光拍摄按快门即可。
风光摄影的对焦模式也是差不多的道理,拍摄者要先知道一个画面所要体现的内容重点。然后根据拍摄时镜头所用的焦段来预算出景深范围,再充分利用镜头的超焦距效果。才能拍出清晰的而且有层次感的一个画面。
摄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让你万能地拍好每一张风光作品,无论电子技术先进到什么程度,也替代不了人类做最终的决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1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