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林说:“最高明的纪实摄影融入了作者的影像艺术个性,是很自我的,不是那种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是属于新闻摄影的。这种抓拍的影像和摆拍的影像是有根本区别的,摆拍影像是按照绘画艺术那种事先构思好的东西去制造的;而抓拍影像是突如其来的,脑子里事先没有任何东西,忽然间发现的现场捕捉到的,这种和摆拍的影像是有本质区别的。”
纪实摄影,取决于摄影师的故事和目标,如何处理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下几点, 至少是我觉得应该做到的吧。
1. 建立信任
尝试与你的拍摄对象建立某种透明和信任的关系,开诚布公地说明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你要做什么以及会用这些照片做什么——这些照片或许将在一家大型报纸或杂志上出版,会在互联网上传播等等,而他(她)的名字也会出现在照片上。
2. 秉承客观
告诉你的拍摄对象,你来到这里就是因为这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了坏事,你试图通过镜头告诉世界事情的本来面目及对他(她)的影响,客观是你唯一应该秉承的道德标准,保持开放的方式,仔细倾听,不相信某些预定的概念,不被题材的对象片面引导,这些至关重要。
记得多年前有一本经典的摄影书上曾经说过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在人文摄影师中,大概分两类,即渔夫农夫。
渔夫每天出海,他其实并不知道,今天会撒几次网,打到什么鱼?而农夫每天只琢磨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种什么收什么。
所以说在做人文摄影的时候,如果是刚刚起步,可以长期追做一个专题。
你是想表现田园的风光,还是想表现城市的熙熙攘攘,想表现战争的残酷,或者是古城的记忆,瞬间的永恒或者是时代的变迁。
只要你保持坚持的心和智慧的眼睛,总会有不错的收获。
所说纪实摄影就是用镜头记录真实的故事,例如像街拍都是随机拍摄的。如果是针对一件事情拍的专题片,那么就是需要做案头工作和拍摄***,需要与当事人或者演员进行沟通交流,来完成你所需要拍摄的内容。
如果我是“扫街”式的拍照,基本不沟通;如果是专题摄影,要先和他们熟悉起来,比如聊一些他们关注的问题,听听他们的呼声,让他们说说心里话,熟悉以后再拍摄,对方就不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你这里,便于抓到生动的瞬间。
做纪实摄影怎样处理与拍摄对象的关系?
第一、真实性为上。这是纪实性拍摄的起码要求,来不得半点的弄虚和夸大,包括地点、时间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人物的情感表达为重。在交代***的发生、发展和***背景的基础上,力求人物的神情丰富、动作生动,用眼神和动作表现,进一步丰富画面语言,通过“看图懂画”,在看懂画面的前提下,让画面生动和“好看”。
第三、人物之间的互动很有必要。人物之间的相互照应、联络,使得画面元素向着恰恰的位置“集中”,有利于主体的统一,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第四、如果需要,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摆拍”,但是必须“还原”到真实状态。比如人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主体与陪体的摆布,动作幅度的分寸把握,动作幅度的大小安排,等等,在不违背真实性的要求下,可以给“演员”适当“说戏”,但是,这个度一定把控好,不能生摆硬拍。
我是优质摄影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拍客张光林》,感谢点赞和转发,部长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用过不少相机后,最终选择了奥林巴斯Em一1ll相机加12一100头,该机特点轻、快、准,防抖防尘防水性能超强,是一部非常好的相机,有关使用体会文章可看一下我的头条号所发文章。
现在中国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是越来越多,然而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拍的不是花鸟鱼虫,就是名山大川,去拍摄纪实摄影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摄影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见证、记录。若干年后,我们摄影人可能拿不出多少真实可信的纪实摄影作品,留给我们的后人。名山大川今天拍,明天拍,后天还能拍,然而有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场景,过去就没有了。别的不说,明年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到时候会有很多城市会搞影展,然而能看到大部分都是见物不见人的高楼林立的照片。又能有多少城市能拿出40幅具有说服力的代表这40年变迁的纪实摄影作品。恐怕少之又少。
看看近些年纪实类的摄影作品,有一些优秀作品的拍摄者,不是拿着大三元,定焦头,张口闭口谈虚化能力,谈焦外色彩的摄影爱好者,就是用着最普通的单反,甚至手机拍摄出的照片。拍摄的就是简简单单的日常工作生活。然而这些照片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感。这恰恰是拍摄纪实摄影最需要的东西。所以用什么拍不重要,拍什么才是重要的。
不知道有多少摄影爱好者,会经常给自己父母,爱人、孩子拍摄照片(我这里所说的照片,不是指到[_a***_]景点拍摄的到此一游的旅游纪念照)。希望摄影爱好者们拍摄花鸟鱼虫,名山大川的同时,关注一下自己的身边,身边的亲人,身边的城市。美就在身边,需要你去发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2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