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人间,莺歌燕舞》作藏头诗。
春暖三月桃花开,
满园芬芳争姿色,
人看桃花花迷人,
间有蜂儿***蜜忙。
莺鸟飞舞来助兴,
歌声飞扬姑娘笑,
燕子成双枝头嘻,
舞步翩翩游人醉。
(春) 风得意柳婆娑,
(满) 挂青丝迎朝霞。
(人) 生美好初心始,
(间) 见层出万里花。
(莺) 啭鸟啼天籁曲,
(歌) 音谐和叫喳喳。
(燕) 衔鸿毛筑爱巢,
(舞) 鸾绕凤喜唰咧。
《春满人间,莺歌燕舞》!藏头诗一首!
🍀🍀!《赞春天》!
春回大地万物新,满眼葱绿景色亲,
人欢三月油菜金,间隔寒冬红梅吟,
莺飞鹊叫舒欢心,歌声甜脆梦唤真,
燕子双双诉情深,舞风戏蝶柳幽荫,
本人每天都在发布原创的藏头诗,从入住头条号以来,从未间断过,从未从复过,并切每天还坚持发布一首原创字谜诗,最近还写了一首藏头露尾诗,有兴趣的可去看看,写藏头诗并不太难,但写出好的藏头诗就有些难度了!什么叫好的藏头诗,我认为,藏头诗不是文字的组合,而是要把读者带入意境,写出贯通的故事,写出喻意,写出境界,也就是说写出有血有肉的,并符合主题意思的诗。
藏头诗虽属杂体诗,但也要通韵,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读的通顺上囗,才能称得上好的藏头诗。下面我就以题,以图写首藏头诗,望大家指教。
春撒江南美如画,
满山清绿水碧瑕。
人渡轻舟游仙景,
间隔云露驻芳雅。
莺飞轻鸣水山秀,
歌欢平湖韵新花。
燕飞鹤跃伴春来,
舞遍鱼乡映绮霞。
这句诗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原诗如下: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这是作者在游玩时,看到雨中的海棠有感而作。诗人一反常态由景入情,而是先抒写了自己的感受,物是人非,叫人肝肠寸断,然后再进入景物的描写,用绿柳衬托红花,夕阳西下,烟雨濛濛,映衬了作者内心悲凉又无奈何的情感。
和摄影一样,中国的诗词文化,向来讲究意境的表达,讲究生活图景与人的思想情感的统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表达对人物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等等。
纳兰的这首也不例外,意境优美,凄清婉转,诗人浓浓的忧郁之情跃然纸上。而画面鲜明,主体具体而突出,所以要表达这种氛围的摄影可以紧扣这几点进行:
‘’一片晕红才著雨” 离不开一个雨字,雨更容易让人产生愁绪。雨水下落到地上又濺起的水花,是另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
大片大片的浓绿,在雨水的冲洗下,干净明亮,绿的真逼人的眼睛,像极了此刻的心情。也许初来时内心还有一丝浮躁,但在成团绿叶的环绕下,也变得宁静平和...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该篇作品上阕由回忆昔日游玩时光道出对友人的思念,下阕描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作结,极为别出心裁。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用如烟绿柳衬雨后红花。晕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花色彩的变化,也写出了人在花丛中的独特感受。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其实销尽的又何止是花魂。花落春去,逝去的还有美妙的时光、美好的青春年华和那转瞬即逝的爱情,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红尘一梦,再美的绽放也是过往,终将飘零,诗词的境界就是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此篇词极婉媚空灵,恍惚迷离,令人荡气回肠。
纳兰性德与南唐后主的词颇为相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读起来很难不为之动容。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显赫一世的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
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其词生前就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诗曰: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诗的上阕触境生情,重温往事,唤起对当年同游人的思念;下阕以春光的晕红著雨柔绿和烟之美而梦断魂销,道出以景生情的原由。
谁说花儿凋零不让人怜爱呢?想当年我们同游时,正值春花竞放的时节,而今友人已去,只有自己一人。
眼前的红花被春雨打湿花瓣,烟霭中柳丝随风摇曳。夕阳下如此美景,令人为之梦断魂销。
由此想起黛玉葬花,花开花落,怕想起、又不得不想起凋花飘零,谁道飘零不可怜?
这个要看运气了。此诗词描写的是夏天,六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绿柔乍和烟。说句老实话,这意境不怎么能拍出来。这句表达爱恋,稍有羞涩,脸上桃花轻现,欲拒还迎。几丝绿柔乍和烟是想像的表现,仙境雲烟缠绵。拍不出来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2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