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古诗词来表达静谧的氛围,那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句诗句是当之无愧的。”
人闲桂花落出自
唐代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是全诗的意境。由于身处寂静的春山中,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才可以感觉桂花落地的声息。连那么细微的声响也在寂静的环境中被无限放大,被人捕捉并且感知到,可见心静。而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
拍摄思路
人闲桂花落,我们拍摄的主体自然是桂花。那么表现诗中那种幽静空灵的氛围,拍摄正在飘落的桂花适不适合呢?纷纷扬扬的桂花雨,虽然说拍出了落花的感觉。但是如果拍摄的环境和背景太乱太现代,那就少了诗中的那份闲适的意境。所以拍拍地上的落花,意境更悠远。选择深色背景,更容易突出桂花色彩。
我个人觉得拍摄人闲桂花落的意境,还是人为的摆拍桂花的静物为主。摆拍的环境最好古朴些,可以选择古风的茶室和民宿等作为拍摄的环境。当然我们在家里找一些小摆设用一张背景纸也可以简单布景。寻一些金桂银桂的落花,开始我们的静物拍摄吧!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感谢小姐姐提问。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出自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这两句诗词的意思是说,淡***的桂花在开放的时候并不鲜艳,花团细小而轻柔;桂花的性情宛若一枚恬静的女子,只留幽香,不惹人注目。
李清照把桂花的美写得内敛而优雅。我们日常所见的桂花,有淡白色的银桂、明***的金桂,和橘***的丹桂。桂花的叶子,通常都是椭圆形的墨绿色。无论是哪一种桂花,它们在开放的时候都是细小的花瓣一簇一团,一朵挨着一朵,散发出迷人而悠长的香气。
李清照的这首《鹧鸪天·桂花》,在标题中就已经点名了写的是“桂花”。所以摄影主题可以围绕着“桂花”这个摄影主题拓展开来。摄影主体是桂花,拍摄时间可以挑桂花开放的时节,也可以是桂花凋谢一地花瓣的时候。拍摄内容可以是树上正在开放的桂花,也可以是掉落在树下的细小花朵,还能够是用桂花做成的,食品或者饮料。
用浅景深营造出背景虚化效果,让摄影主体悬浮于背景之上;或者是移动测光点,将摄影背景拍出暗黑效果;还有,在花卉上人为喷洒一些晶莹剔透的水珠,让画面显得更加灵动——是植物摄影中比较常见的拍摄手法。我们在拍摄枝头盛开的桂花,也可以***用这三种方式,来体现出桂花的恬静与优雅。
花开之后是花落。桂花凋零时,明黄的花瓣掉落一地,或入草丛,或浮于土。此时,我们可以放低拍摄角度,利用广角镜头,拍摄出“桂花凋零满地金黄”的凄美画面。
桂花开放时,花香绵长而悠远。而且,黄花配绿叶的形态也十分俏丽。所以桂花也是人们所喜爱的园林景观植物之一。
旅游景点、商店旁、小区里,都不乏有桂花的身影出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桂花作为前景,拍摄一些有特色的建筑集群。
谢谢提问。这一首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做的《鹧鸪天•桂花》,全词如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词释义是这样的: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我也是喜欢桂花的,疏淡的小花雅致而明媚,独特的香味沁人心脾。这首我最喜的就是这句“情疏迹远只留香。”。如果让我拍这一幅,那一定是中秋的月夜,皎洁的月光洒下来,朱红的高墙里一株桂花树斜展着身姿,那墙上一枝缀满淡***桂花的花枝若隐若现,细碎而清幽的香气若有若无,引着行人驻足观望……
待到中秋月夜,我一定要拍一幅这样安静恬淡的画面,因为那是一种灵魂的香气,宁静致远!
既然是摄影诠释诗词,那么我认为摄影意图还是与诗词本身密不可分。
1 这首诗出自宋代苏轼的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月缺霜浓,表明是已过仲秋,十五月亮十六圆,十七十八少半边,八月十七日得到天竺山送来桂花,距十五已过二日,故说月缺。霜浓自然是秋霜降时,细蕊干,与摘下多时有关。“此花元属玉堂仙”,一本作桂堂仙,极赞此花系超俗品种,不比寻常。
2 根据诗词本意不难得出,花为桂花,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七,花因为***摘多时,花蕊已经干枯,而后一句主要说此花的非同寻常。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3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