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行摄影 > 正文

无题旅行摄影照片怎么拍

  1. 阳朔和桂林哪个地方更美?
  2. 老师请帮忙看图如何为“柳下美女”作一首诗?
  3.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阳朔桂林哪个地方更美?

甲天下的美誉,古今中外,出处并不多,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久负盛名,已历时810多年。

当时,一位叫王正功的浙江宁波四明人,到桂林担任广西提点刑狱,代理静江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广西检察院院长兼***院长代理桂林市***。王正功到桂林的第二年是嘉泰元年(1201年),正值广西乡试,共有11人中举,于是王正功以地方长官身份宴请这些新晋举人。

与广西顶尖的读书人畅饮,免不了要甩一下文,于是69岁的王正功老人在席上即兴作了两首七律,其中一首的首句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宴席散了以后,这两首七律就被一刻在了独秀峰的读书岩上方。

无题旅行摄影照片怎么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既赞美桂林山水、又赞美广西学子的诗句本来是十分受人推崇的,但1204年,王正功因秉公执法得罪兴安县令,被兴安县令诬告罢官,王正功的七律石刻也被用泥掩盖。后来真相大白,王正功因年事已高,没有再做官,虽然石刻被泥掩,但进京赶考的11名举人却将诗句记在心中,并带到京城,吸引了许多文人到桂林,观景作诗。

至于阳朔山水甲天下之说,历史上并无出处,倒是民国的大律师吴迈先生作过一首《无题》:“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山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这首诗题在现在的阳朔山水园的石壁上, 不过终究没有直接讲阳朔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全世界山水的绝唱!因这句誉美之词,同时也将桂林冠予到了是世界上不可磨灭的璀璨明珠的高度。至于非要拿桂林与阳朔作比较,这好比是非要把漓江水来个一刀两段,再把两岸相连绵的座座青山分家,然后让桂阳哥俩各持一端来分出谁是嫡出谁是庶生的无聊笑谈么。难道君不闻还有诗句赞曰: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吗?!既然是同根生,所以就绝不能窝里横!对了,那两句诗,可是陈毅老帅说的哦!

无题旅行摄影照片怎么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邀;如果按地理位置来讲,阳朔是桂林的一个县,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句话的字面意思应当是 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而阳朔的山水是桂林第一,其实本就是说的同一个地方。所谓甲天下的风景主要在漓江一带,而阳朔拥有更多的景点而已,主要是漓江景区、《印象·刘三姐》、***峰山水园、聚龙潭、蝴蝶泉、刘三姐水上公园、鉴山寺等营业景点15处。说说旅游经验。桂林市区主要是承担行政职能,说风景的话确实比不上阳朔,特别是漓江,西街一带,阳朔更是聚集了大量人气。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表演《印象刘三姐》地址也选在阳朔。西街跟丽江很像,很难想象一个区县的山里面能形成一条人气这么高的街,可见阳朔更胜一筹。去桂林玩儿的话,首推阳朔

老师请帮忙看图如何为“柳下美女”作一首诗?

谢谢邀请!

老师请帮忙看图如何为‘’柳下美女‘’作一首诗?

无题旅行摄影照片怎么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诗词

七绝 《贵妃冤》

红袍凤钗珠玉环,

手抱琵琶问君王,

为何赐妾白绫旨,

千年谁与臣伸冤。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受皇上宠爱者莫过于杨玉环贵妃。但为了平民愤而保江山,最后却忍痛赐予杨玉环白绫***而向民谢罪。既然爱妾,为什么却赐予白绫绞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然日升月落天地循环千年已经过去,却有谁人能替臣妾伸冤呢?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此诗表达了诗人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这首诗里,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巴山秋夜,大雨倾盆。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一起回忆巴山夜雨的情景。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何时才能回去?我还无法确定归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了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会对你说起,今晚在巴山听着绵绵的夜雨,我的心是多么的想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第一次“巴山夜雨"是实写,巴山秋夜,大雨滂沱,池水涨满。此时此景,使身在异乡的李商隐倍感孤独。这淋漓不尽的秋雨,这盈盈的池水,都让诗人的心情难以平静,无法入眠,思念之情更甚。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亦名巴岭,又名大巴山,在四川省东部,这里泛指四川东部地区。

这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九年(855),在东川节度史柳中郢幕府任职期间写的一首怀念妻子的小诗。诗以白描手法写出庞杂的感情与思绪。开头一句,用问答形式,问归期而末有期,含蓄地透露了远方妻子对自己的想念。第二句,眼前景,心头语,诗人此时独处异乡,此时巴山夜雨绵绵,令诗人思绪万千,如雨水盈盈般地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并末一直苦闷,而是想象与妻子重逢时的喜悦场景来自我安慰,后两句,诗人跨越现在的时空,想象着末来的场景,而未来所话之事又是今日之景,作者更深一层地期待有一天与妻子相见之时,剪烛共语西窗之际,再把今晚巴西山夜雨的情景,思绪万千的感受,向久别的妻子尽情的倾诉。诗人幻想的场景越是欢乐,就越反衬出他此时的满腹寂寞。回家之后能够与妻子共诉离情,而现在却只能独自观雨。仅仅回还往复,却是时空交错,悲喜交织,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纪昀曾说这首小诗,含蓄不露,却又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这话真是不错。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中两个巴山夜雨,叙述了作者远离故土的思乡和别后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其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此诗不失为思乡念妻之佳作。

夜雨寄北

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

你问啥时回来,还不知道呢。

巴山晚上下雨,池塘都涨满了。

啥时才能一起秉烛夜谈啊。

瞧,外面这雨下的!

问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这么写当然是有意为之,两个巴山夜雨含义不同。另外李商隐的这一手法,也是效仿前人的笔法而来。当时景物化作日后的谈资,另有一番滋味。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唐)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当时的景物,第二个巴山夜雨成了想象中未来的回忆。

君问归期未有期,第一句有问有答: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也不知道呀。苏轼在《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写到: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苏轼想功成名就以后归隐山林,可以终究没有如愿。

李商隐更是沉于下僚,他的仕途几乎没有一点点闪光之处,他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写下了这首诗。

读书人为了生活也好、为了理想也好,终究要参加科举,及第以后则身不由己,四处漂泊、宦海浮沉。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成了第一句的场景补充,在一个忧郁的场景中,透露出了游子的无奈。

第三句设问,开始想象未来相聚的时刻,这时候的“巴山夜雨”变成了想象中的想象。章法之妙,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