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这首词。
春而有花,秋而有月,确实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然而,作者却又在此处加上“何时了”三字,好象有点大煞风景,看似前后矛盾,不可理喻。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把这句话放到整篇原词中来分析,更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有利于于理解这个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亡国降宋,封违命侯,囚居寓所,感时伤事,哀怀故国时所作。传说,这首词做好以后,于他生日当晚,在开封皇城他的寓所里宴饮奏乐,让歌妓演唱,声闻于外。被宋太宗知道后,认为他有故国之思,便命人毒死李后主。所以,这首词又称李煜的绝命词,堪称是一曲生命的哀歌。
词作开篇,便如银河泻地,劈空洒来。他满口怨气地质问苍天:年年春花,岁岁秋月,这些个美好的事物,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抛出,平地风雷,让人惊诧。难道李煜不喜欢这些美好的东西吗?其实,只要我们站在李后主的角度,去体会他艰难的处境和痛苦的感受,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从前南面称孤之人,“一旦归为臣虏”(李煜《破阵子》),就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亡国之君。他既改变不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的现实,而又抛舍不下“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的往昔。他只能幽居在苟且偷生的“小楼”,触景伤情,愁绪满怀;长歌当哭,夜不能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除了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阶下楚囚的李后主,已是朝不保夕,无可奈何。
他怕这些美好的事物,勾起他对往昔故国的怀念而更加愁苦伤怀。他殷切期盼这些惹人遐思的“春花秋月”早点了结,也就不会引起他“故国不堪回首”的嗟叹了。所以,李后主才会对天一声幽怨的质问:“春花秋月何时了”?犹如杜鹃啼血,猿哀空壑……
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悲歌词!没必要解释!歌词已经太直白完美,一讲喊唱出来,车夫苦力乞儿都明白,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幻灭,但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永恒重复,看的人却随着吋间变化很大,不是皇帝是囚徒.,人一天天衰老变丑弱,世间事物风花雪月却一年年重复,思忆又一年接一年永无停顿,痛苦好似江水一样永远流!
这首词写尽了皇帝的幻灭,也写尽人类的永恒幻灭!宋太宗皇听闻李帝这么痛苦,就派人落药送他上极乐世界了!
历史上宋朝宗室也几幻灭的!时时为他们眼湿悲掉的!😭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首句。
首先,春花秋月何时了?表面上,是指春花盛开,秋日圆月,自然是人间美景,享乐之时。实则指的是时光,指的是李煜亡国后沦为阶下囚的时光。
其次,这段生活让他怀念旧日享乐风花雪月的经历,设身处地的想,他必然也存在亡国的羞愧与自责,悲戚求死与苟活于世的进退两难。
最后,不得不说,这句词也是对自己复杂一生的谶语与归宿总结。正因为这首词被传出,才被赐予毒酒了结终生。也不算辜负了这首美词吧。
总结,春花秋月既指花月,也指时光,既含绝望,也托希望,既怀念旧日,又前途迷茫。因此,才会有想舍想弃,又难舍难弃的两难心境。
春天的花朵,秋夜的明月本来都是人世间最美的景物,可作者却为何要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呢?这还得从它的作者李煜和该词的写作背景说起。
李煜是南唐第二个皇帝李璟,六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李璟也是位有名的词人,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李煜从小对政治毫无兴趣,却钟情于诗词,书法,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本来当皇帝是轮不上他的,可由于父亲李璟和五个哥哥都相继身亡,李煜鬼使神差成了南唐第三位,也是南唐最后一位的亡国皇帝。李煜虽在位十五年,並未致力于国事,整日在宫中纵情于声色,奢靡***,填词作画。以致成为一个不仅精通诗词,擅长书画,而且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多才多艺之人。正如《古今诗词》中所评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
纵观李煜一生中遗存至今的四十余首词作,以降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以反映自已帝王,宫廷生活为主,后期由于被俘后囚禁在汴京一个深宅小院,终日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其作品也以反映亡国之痛,及其屈辱的囚徒生活为主。《虞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虞美人》词中,李煜不仅对过去自已帝王生活流露出深切的留恋之情,而且有感于“物在人非"这一人世间现实的残酷。尤其是词中***取自问自答,刻画出强烈的故国情怀,取得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来感动了千百万个读者。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在七月七日自己的生日之夜,李煜令歌妓在家中演唱自已的新作时,被宋太宗听到大怒,不长时间便赐以药酒而死,可怜千百年来最有才华的皇帝,没想到被自己最显才华的作品敲响了丧钟。
从皇上沦落到阶下囚,每日里以泪洗面,每活一天都是屈辱,在李煜的眼中过去和现在比简直是天上人间。“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所以他才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把一个沦为阶下囚的皇帝李煜的悔恨无奈屈辱等表达得淋漓尽致。
感谢悟空邀请,感谢小姐姐提问!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出自于南北朝诗人徐陵创作的五言古诗《春日》。“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直译成白话文就是——
村里的袅袅炊烟,掩映在暮色之中;斑斓的落日余晖,铺满在水面上。
“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既然这两句都有“岸”,那么,拍摄环境一定得有“水”。
其次,是拍摄时间的选择——
湖水河水溪水江水都行,宽宽窄窄皆可用。关键在于,水面要有落日余晖,要挑选夕阳西下的时间段拍摄。
最后,是拍摄主体的选择——
岸烟起暮色——拍摄主体是暮色中小村子里升腾起来的袅袅炊烟。倦鸟归巢人回家,重点是要拍出人间烟火气。
岸水带斜晖——拍摄主体是水面倒映的落日余晖。其实我们也可以稍微“发散”一些,拍摄落日余晖不一定必须要让夕阳出镜,余晖嘛,只要能体现出来暮霭的意境就可以了。
诗词意境也是现代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摄影人的镜头表达诗人词汇的意境,描绘一幅美丽如诗的图画。
一首来自南北朝徐陵的《春日》,主要是描写了春日傍晚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这首诗词用于现在的确很应景,摄影人是春天景色的“绘画”人,如何拍摄出诗词的意境,我想要从如下方面入手。
什么是入意入境呢?其实很简单,将自己摆进去。我们读诗词也好,读古文也好,在阅读过程中,要将自己身处于当时的环境中才能理悟诗词或古文的意境。好比现在常说的“迁越”。
这首诗词,是作者在春日的傍晚,游玩时所看到的景象,当然诗人也用了很多描写的手法。“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表现了村落里袅袅炊烟掩映在暮色之中,斑斓的落日余晖铺满江水之水。好一幅自然风光画!此时,在我们的脑海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自然风光画面的构图。
为什么要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呢?这是摄影的重点。一首诗词是诗人使用各种描写手法表现心境和环境的“作画”,自然而然在我们脑中形成一幅由很多元素构成的图画。这首诗词的关键词也就是摄影构图中所要现现的元素。村落、炊烟、暮色、落日余晖、江水,这些是诗人着重表达的景观。在摄影艺术中,这些元素是构成一幅美丽村庄的自然风光照片。
在整首诗词中,按摄影的场景、时间和主体来表现,那么我们拍摄的构思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表现。
场景方面。“岸烟起暮色”从诗词中,我们可以考虑隐藏于大自然中的村落,比如婺源石城,徽派建筑,白墙黛瓦,袅袅炊烟。这种场景不就是诗人笔下的村庄吗。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石城的村庄这种场景作为拍摄取景地。
而“岸水带斜晖”诗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是江面落日这种晚霞的情景。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山有水有人物或动物等元素的场景,广西的山水景观是这类取景的好地方。
2.拍影时间。拍摄暮色、落日,唯有傍晚时分了。这个时段的光线是唯美的,金***的光线照在袅袅炊烟的村庄,落日的余晖映射在平静的江面,而岸边的牛羊悠然吃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32857.html
上一篇
弥勒旅行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