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这是个我经常回答的问题。
题主问的是“外出旅行”,习惯用手机还是用相机?我觉得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外出旅行肯定是需要拍照的,那么我肯定会带上相机,为了不留遗憾嘛,单反相机和小底卡片机都会带。然而,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旅行摄影体会来看,我基本上是卡片机(索尼的rx100m5a)拍摄。
2、面对同一个拍摄场景,我一般会先用手机拍,然后再用相机拍,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手机拍好可以马上分享,而相机呢,主要是用来确保该场景的摄影作品的品质,尽量专业一些,因为我要上传到各个图片社,他们对摄影质素是有要求的。
3、随着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好,拍照的效果也在提高。尤其是手机的夜景模式,给人很大的惊喜。我想说的是,如果仅仅是外出的话,我一般会用手机拍摄。即便不带相机,我也不会如以前那样,产生深深的后悔。
4、其实,摄影的乐趣,不在于用相机还是手机,而是发现美,并且拍下来。用手机拍摄,同样有摄影乐趣。
所以,题主的这个问题。简单一句话是:目前,我习惯用相机,将来我可能习惯用手机。以下我用手机拍摄的几张图,欢迎指导:
在没有手机和没有相机的年代,出去旅游,通信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但相机可以借家里条件好一点的,自己就有照相机,这些都不是最扎心的,最扎心的是交通问题
那年代旅游花的时间很多,现在三四百公里的两天就可以了,那个年代最少都要五天至一周,大多数时间是花在路上。除了坐长途车以外,再就是坐火车,最后几公里步行到风景区。不管是庐山,黄山,华山,泰山等等,没有缆车,全是一步一步的爬,虽然很累, 但沿途风光浏览,不像现在走马观花,当年风景区的路还是很原始的,很多山上就是一个脚窝加一个挂壁铁链,要想上山,手脚并用,经过无限风光,艰难险阻才能到达山顶。
每到一个风景区,所有的物资补给全靠个人背,托,背的包里装着换洗的衣服及干粮,肩挎军用水壶,脚穿运动鞋,基本上很少人带雨伞,雨衣,如果遇到山雨就硬挺着呗,嗯晚上的住宿条件也很差,一般好的标间,四人间,差的四张高低床,八人睡,有的风景区住宿条件有限,甚至于在食堂拼桌睡觉,有的景区用竹子和篾席搭建简易工棚每棚住80多个人。四人间是两块一人。八人间一块二一人。工棚六毛。
那个年代多是借出差机会到风景区玩上一两天一般单位睁只眼,闭只眼给报销了。能自己出去旅游的人都是经济条件相当好的人,出去一天吃住一个人最少也要花三块多钱,加上长途汽车费,300公里的差不多是要十块钱左右,在买胶卷照相,洗相,一周时间大约也要用四五十块人民币,相当一个四级工,一个月的工资。那个年代,风景区是不收门票的,也没有缆车和景区内的交通,全靠自己步行游览。
当年我们5000多人工厂只有我们四个人相约,连续几年初夏出去玩一周,什么九寨沟,大庸,当年才被人发现,根本没有开发。
我们四个鬼,当年都很年轻,家里父母全是双职工,有一个共同特点,全都是家中独种儿子,加上自己都是中央在汉大企业工作,工资比地方国营高出不少,如有需要还可以向家里伸手要钱,所以每年初夏四人都要请***一周出去旅游平均每次旅游花60块钱。请一周***回来加几个班也没扣工资。到了79年,厂里有很多男女青工愿意加入我们的团队让我们带领他们一起旅游,但知道旅游要花费用数字之后,绝大多数退出了,有几个家庭条件好,自己没有负担的人,愿意和我们一起,改革开放以后,各工厂工作繁忙,纪律比改革开放前严多了,再想请***出去旅游很难
这种感觉我曾经经历过。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足。根本就买不起相机也没有手机。因为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手机。有一次我去郊外办事。还是搭乘那种运货的大货车。那时北京周边开发,并不厉害。基本保持原始状态。景色非常美丽。没有手机没有相机你就会用心用眼去体会自然的美丽。因为这时你不用接听无聊的电话。不用用很多时间去各种拍照。而是专心的去欣赏自然赋予你的美景。你的身心都会融入这自然中。那才是真正的一种体验。你会用很多时间仔细观察着美景中的一切。体会它的一丝一毫的美丽。
那种体验只有你自己去尝受一次才会制造他的滋味。你会感受空气中的气味。你会静静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其实人体的有些功能,现在已经都消失了。其原因就是因为科技过度的发达,使人产生了一种依赖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出家人会去深山野林修炼的原因。用他们的话说,那是吸收大自然的灵气。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修炼的人大部分都长寿的原因。同意我的观点就点赞,关注我。你的关注就是我继续下去的力量。
要说体验最深的莫过于两个:
体验最最深刻的,也是刻骨铭心的是旅游拍了一天照片,回来却发现镜头盖子忘记打开了。[笑哭][笑哭][笑哭]
还有更让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体验就是旅游回来,不小心胶卷全部曝光了……[大哭][大哭][大哭]
谢邀。
这问题让我很纠结,现在翻起以前的照片,发现很多能够引起回忆的照片,拍摄手法、艺术成就都不高,甚至都算不上摄影作品,既然回答问题,那就勉强拿出来凑数吧。
一、下面这四幅是在黔东南拍的,这二十年我去过国内很多地方,包括新疆、西藏、云贵川、内蒙、青海等边远之处,这几年越来越失望,原来美好的旅程总被不和谐的音符打断,但凡是通公路的地方,原来处于封闭中的淳朴人民变得越来越现实,川藏线沿线的儿童,已经不要铅笔和糖果,伸手就要人民币; 稻城亚丁的马夫,也学会了坐地起价;赛里木湖边的牧民甚至于偏僻处骚扰女游客......总之,早就感受不到好客的感觉了。
但是,在黔东南,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淳朴、感受到了好客。在雷山朗德苗寨,我错过了末班车,夜晚一个人背着行囊走在黑漆漆的野外,一个路过的小面包车,开了大半个小时把我送到寨子里,给钱都不要,我连司机的面容都没看到;在加榜,骑摩托车的杨师傅冒雨骑了十几里山路,将我送到通车的路口;
初到加车村,适逢芦笙节的最后一天,适逢侗族芦笙节,欢宴自早到晚并不停歇。风尘仆仆未及寒暄,就被好客的侗家人请进屋,殷勤的劝酒曲响起,醇香的糯米酒灌的我酩酊大醉,被主人扶上楼休息,睡一觉醒来,他们酒席仍在持续,喝到兴起,全家人出门吹奏一曲,放下芦笙回屋继续畅饮。我忍着未醒的酒意挣扎着拍下这张毫无摄影技法的片子(第四幅吹芦笙的一家人),仅为纪念。
图1:加榜梯田
图2:摄于小黄侗寨,那里的人民仍然沿用古老的织布染色方式做衣服,图为给布料上色。
图3: 加车村抓拍的母与子,孩子的眼神那么明亮,母亲的目光如此温暖。
图4: 吹芦笙的村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34004.html
上一篇
车里拍摄的风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