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就是以社会民间的俗成事象为题材的摄影,是记录类摄影中的一个新型摄影分支。它以拍摄纪录,搜集整理和保留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料为主要目的,围绕民俗的特点进行拍摄记录,以多方位,多角度来表现民俗,表现出民俗的客观存在和民俗摄影的特性。
民俗摄影首先要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人文和了解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各种民俗,了解其独特个性,掌握民俗活动的内涵要义,代表性特征,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等等民俗活动要素,深入发掘和分析,认真细致的思考拍摄方案,系列完整地去拍摄民俗活动。
民间社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俗的一部分。
图1、2、3、4、5是2019年元宵节在银川市人民广场拍的,图6、7、8、9贝2019年正月初五在银川市光明广场拍的。
感谢友军提问,感谢系统邀请!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出自于《竹枝词九首·其九》。原文如下: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首诗是在描写巴东山区平民的日常生活。前两句是在写景(生活环境),后两句是在写民俗风情。所以,如果将这首诗还原为摄影作品,摄影主题应该是田园风光。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山林小气候即容易形成山间云雾。在云雾和层层花木之间,若隐若现的是袅袅的炊烟,那应该就是村民聚集的地方。
银钏金钗来负水——
我是冰贵神速,我来回答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层层”形象地写出了桃李花的繁茂层叠,描绘出山上色彩绚烂美丽似天上的仙境。“云间烟火”直白的赞美了大山间的生活小景,生动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的劳动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快乐似神仙。用什么镜头表现,没有固定形式,24-70镜头以及广角都可以,航拍也未尝不可,重要表达出云雾缭绕的环境中,也有炊烟袅袅的快乐人家,层层叠叠的桃李花香,掩映着男女劳作的快乐画面。与唐代另一大诗人杜牧的《山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言少叙,上几张自己拍的与诗意相近的作品,以抛砖引玉。
一到春天,这种景色在一些山上都可见到,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红的似火,粉的如霞,在万花丛中,有一户农家,炊烟袅袅,点缀其间,想拍摄这样的镜头并不难,更是春雨淅淅沥沥,梨花带雨,漫山芬芳,一切都是静谧、安祥,大黄狗也在庭前熟睡,间或有游客帮主人打理家务,烧火做饭,屋外是宁静、清新,屋内是热情、温馨,人间胜景也不过如此。
最近摄影领域的提问老师们辛苦了!为了把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和摄影艺术完美结合,用尽了心思,非常感谢你们。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中的最后一首,下半句为“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竹枝词也是一种诗词,由巴蜀民歌文化演变而来,刘禹锡对推动竹枝词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竹枝词特别富有巴蜀文化的乡土气息,也是诗词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首竹枝词是巴蜀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桃李、山水景物的描写,刻画了天府之国的美丽和人民的勤劳。想要把诗词前两句的景物完美的拍摄下来,我们不妨先解读一下其中的诗意。
春天来了,山上的桃李陆续开放,桃红李白,层层叠叠。傍晚时分,袅娜的炊烟徐徐升起,环绕在山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那白云深处的民居,恰好点缀在画面中央,如诗如画。
这组图片拍摄宜运用远景,不要拘泥于一花一树,有广角镜就用广角镜吧,没有的话,24-70的镜头也不错。光圈尽量小一点,远近的景物都要拍清楚,让更多的风景进入画面。
拍摄时间尽量选择有薄雾的早上,营造出云烟缥缈的氛围。按下你的快门吧,一副山水画在等着你。
谢谢邀请。这首诗是宋代秦观所写的《三月晦日偶题》全诗如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作者写这一首的意思是: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的男女总是苦苦挽留春天。那五彩绚丽的花朵凋谢何必感到遗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自古文人多伤春,短暂易去的春总让诗人伤怀。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黄庭坚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都是伤春名句。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写出“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我要是拍摄这一句诗句,我觉得画面应该是葱郁的绿色,生机勃勃而色彩活跃,有花儿在绿叶中绽放,“绿肥红瘦”的色彩灵动,更是夏的活力。
感谢系统邀请,感谢友军提问。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出自于宋朝文学家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全文如下: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的意思是说,早春时节开放的花儿虽然已经凋谢,其实不必觉得遗憾;毕竟春夏交替,只有等到早春的花儿谢了,树木们才会在夏天绿柳成荫。与其感叹春天的逝去,不如准备享受夏天的美好。
自古文人多伤春。秦观的这首《三月晦日偶题》,却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
四时交替,是自然规律。春天走了,夏天来了。是应该伤春感怀?还是应该积极面对,期待夏天的美好?说到底,还是一个生活态度的问题。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拍摄时间是春夏交替,摄影主题是花草植物,也可以是绿意风景。摄影主体可以是春末凋零的花瓣,也可以是初夏的绿柳成荫。毕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摄影人对于诗词的理解都不太一样,所以,拍摄的重点也略有不同。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可以拍摄植物摄影,也可以拍摄绿野风光。根据拍摄题材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拍摄器材。
植物摄影一般都是***用长焦镜头居多。不过,表现“芳菲歇去”这个摄影主题,常规的拍摄思路是拍摄树下的落花,花落了也就代表着春走了。因为拍摄角度比较低,展示的画面[_a***_]也相对不那么少,所以,拍摄“芳菲歇去”适合***用中焦段镜头。比如大三元镜头当中的24-70镜头,将拍摄角度放在与脚平齐的位置,或是直接俯拍地上的落花,与地上的茸茸青草相呼应,展现出春去夏来场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jiangxiuxian.com/post/34184.html
下一篇
开车自驾旅行摄影